中国游客网讯:
研学学生穿着布依服饰体验“八音弹唱”
卡蒲毛南族猴鼓舞
文/图 刘邦和
“每逢假期,我们都要来非遗传承地研学游,听非遗文化吹拉弹唱,了解非遗诞生地故事……”平塘县“观天探地·世界唯一”文旅融合“非遗+旅游”一体的非遗研学游正日渐兴起。
八音非遗呈现新潜力
“刚放假,我们就来到平塘县非遗文化传承地研究‘八音弹唱’,布依族人表演的‘八音弹唱’很有研究价值!”来自深圳的游客张卫雄说。
最具地域特色、最能体现当地历史和风貌的平塘县塘边布依族“八音弹唱”,由杨氏家族世代相传。“八音”是洪武年间,杨氏老祖先因为抗战有功,皇帝赐赏的乐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八音弹唱”是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其原型属宫廷雅乐,表演古朴自然,风格独特,演奏技艺高超。队员在演奏乐器时,配套独具特色的布依族民族服饰,辅以气氛热烈的歌舞表演,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所演奏的歌曲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演技艺在民族民间艺术中较为少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八音弹唱”2009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平塘县塘边镇,男女老少均会吹拉弹唱。该镇创办的“八音弹唱”演艺团队,常年被邀请到省内外演出。同时,“八音弹唱”吸引了省内外学生慕名而来研究和学习,将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乡村经济优势。仅去年,省内外慕名而来研学“八音弹唱”非遗文化的游客达上万人次。
藤编技艺呈现新产业
“我们两家来平塘县克度镇藤编非遗基地,就是想让孩子体验藤编工艺,培养孩子的耐性和编制乐趣。”来自上海的游客李胜宏说。
克度非遗藤编技艺,历史悠久。民国初期,克度镇落良村村民宋时忠看到从外地回来的杨孟斋提着一个藤艺手提包,样式精巧,方便实用。通过琢磨,发现编制的材质就是该地生长的一种野生青藤,于是他便采来藤条,加工仿编了一个手提包,和杨孟斋买来的手提包一样精美。此后,宋时忠就用藤条编制各种手提包、篮子、箱子等作为自家生产生活用具。村里有很多人来跟他学习藤编,藤编技艺因此流传开来。上世纪八十年代,藤编作为贵州手工制品的代表产品,成为克度镇的主导产业,产品远销省内外。2019年,克度藤编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克度镇以“合作社+公司+研学游”模式发展藤编,充分利用藤编基地开展研学游。克度藤编椅、桌、沙发、书架乃至全套客厅、商用等古雅而不乏时代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当地编织幸福生活的新兴致富的非遗文化产业。仅去年,省内外慕名而来研学藤编非遗文化的游客就有上万人次。
猴鼓舞呈现新活力
“孩子刚放假,我们几家就来平塘县猴鼓舞非遗发源地卡蒲,让孩子体验猴鼓舞文化乐趣,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来自贵阳的游客陈洪说。
毛南族人原居住在江西,明洪武年间才迁徙至平塘。猴鼓舞发源地的卡蒲毛南族人,世代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带,丘陵荆棘丛生,密林覆盖,土地肥沃,保持着古老的民族习俗。据猴鼓舞传承人石光群介绍:相传寨子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亡,遗下三个儿子,母亲含辛茹苦拉扯着孩子,全家以采集青冈子维生。一天,三兄弟到山上采摘青冈子,小兄弟与两个哥哥走散,又迷失方向,不小心掉进山岩洞。这个洞是猴子窝,小兄弟在洞里和群猴一起生活玩耍,饿了就吃猴子们摘来的野果。日久,小兄弟身上长满毛,并学会了猴子语言,原来的话却不会说了。许多年后,孩子的母亲因过度思念儿子抑郁而终。按照毛南族的习俗,法师用铜鼓来祭祀死去的老人。在猴群里玩耍的小兄弟听到熟悉低沉的铜鼓声后,不由自主地顺着铜鼓声找到家。为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小兄弟围着兽皮鼓不停地跳动,不停地流泪。从此以后,毛南族为纪念逝去的亲人,用兽皮和掏空的树干做成手鼓,把三兄弟的传说演变成民族舞蹈的形式来纪念对亲人的思念,流传至今就成了毛南族文化经典——猴鼓舞。
2008年,猴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去年,省内外慕名而来研学猴鼓舞非遗文化的游客就达上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