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生生不息,
苗疆匠人守住了竹编绝品。
他们用灵巧翻飞的手指编织的鸟笼
不仅畅销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
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这个地方 就是卡拉村
黔东南·卡拉村
\ QIANDONGNAN·KALACUN /

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地处摆泥河上游、富贵河东岸,距离丹寨城区仅仅3公里。卡拉村是一个特色的苗族村寨,全村基本为苗族人家。2020年入选贵州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村寨风情
在卡拉村的街道小巷缓缓地走过,慢慢地感受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它既民风淳朴,又底蕴深厚,仿佛随手一抓也能捏住一大把厚重的文化积淀来。



卡拉村古树林立,生态条件优越。村中有古泉,泉水终年不竭。这里流传着一句古话“卡拉必须有树,有树才有水,有水人才能生存。”



在日常生活里,
鸟的图案在丹寨随处可见,
在苗族文化里,
至今仍然保存着对玄鸟的图腾崇拜。
因为爱鸟的缘故,鸟笼子也就成了
当地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
“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多有爱鸟养鸟的习俗,而鸟笼成为必不可少的用具。
卡拉村的鸟笼编制技术十分有名。鸟笼编织艺术起源于村中的王姓。2009年9月由丹寨县申报的鸟笼制作技艺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正在编织鸟笼的村民
卡拉村周围的竹林就是鸟笼的最佳取材地,进入卡拉村,家家户户尽是鸟笼子。一楼的厅堂、院子里堆放着已编制好的鸟笼,呈现出家家编制鸟笼,户户都有鸟笼,人人都是艺人的场景。在这,你也可以亲手做一个鸟笼子,感受闲云野鹤般的心境。


当地编制的鸟笼,主要以楠竹、金竹为原材料,坚固耐用而且不变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之别,圆形居多。
目前卡拉村村民均以鸟笼制作为第二产业,每年生产鸟笼20多万个,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



卡拉村山林密布,这里的苗族长期以来从事狩猎活动。如今,村民们不再狩猎和捕鸟,但养鸟和斗鸟仍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村里建有斗鸟场,成立了斗鸟协会。在卡拉村院落、路边、河岸不经意间都能看到斗鸟比赛。

民族风俗


卡拉村是一个苗族聚居且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村,每当逢年过节嘉宾光临,芦笙手们吹响芦笙走进芦笙塘,姑娘们就头戴打制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含情脉脉,细腻委婉,翩翩跳起了锦鸡舞。



苗族蜡染



苗家蜡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技艺,也被称为“东方第一染”。以数尺蓝白布料为书,记载苗族的迁徙和古老传说,苗族蜡染是名副其实“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一幅幅行走的民族水墨画。
来到苗家蜡染发源地——丹寨,跟着苗家人一起纺纱织布、点蜡画蜡、浸染晾晒,感受纯手工才能带来的匠师的温度。
中国游客联盟会员享受打9折的会员价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