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网讯:

天柱县石洞镇汉寨侗戏班演员在乡村演出

侗戏班演员在坌处镇三门塘村演出

正在着装的侗戏演员吸引了小孩新奇的目光

侗戏班演员在古树林里化妆排练

侗戏班演员走村串寨去演出
“由穷到富再到强,天翻地覆慨而慷;潮起东方震天响,苗乡侗寨尽欢颜……”冬月暖阳,天柱县“文艺讲堂”下基层活动在三门塘乡村振兴大舞台开展。天柱县石洞镇汉寨侗戏团五颜六色的古戏服、精湛的演技、鼓舞人心的台词,赢得了三门塘村民和游客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党的政策理论,通过汉寨侗戏团悠扬的古韵,浸润到了湘黔四十八寨人民群众的心窝里。
借“媒”新生,汉寨侗戏助推乡村振兴
汉寨侗戏团是天柱县众多的侗戏剧团之一,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20多年历史。目前,该剧团有演员38人,其中女演员6人,保存《五虎平西》《寒江关》《牛头山》《霸王别姬》等古老剧本20本。自编自演《九龙山·姜应芳》侗戏一部。留存具有130多年历史的老旧戏服26套。
汉寨侗戏底蕴深厚,说古唱今。侗戏团第六任团长刘光焯说,以前汉寨侗戏传承、演唱靠的是口传心授,现在汉寨侗戏演出靠的是网上学习。剧团辗转于天柱、剑河、锦屏等地演出,从《五虎平西》《寒江关》唱到“党的十九大”。每演一出戏,演戏之前,戏班演员都要掏出手机在网上收集生、旦、净、丑等“角儿”的脸谱、动作、唱腔等,照葫芦画瓢进行化妆、排练,演员在演出时更具“角儿”的精气神,深受观众喜爱,古老侗戏焕发生机。演出过程中,爱好拍摄的演员总要拿出手机拍排练、拍化妆、拍剧目、拍精彩情节,发到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在家的村民能现场看戏,在外的游子在手机、电脑上也能看演出。
驻村干部、镇政府干部也总利用“文艺讲堂”剧团唱侗戏的时机,宣传党的脱贫政策,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组织电商“云销售”等宣传,村里村外,营造着浓厚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氛围。戏班成员自己也大力发展辣椒、稻田鱼、侗家米酒等产业,以产业养戏。汉寨龚、张、刘、罗等姓的500多户村民在“文艺讲堂”的感染下,奋勇当先,大力发展稻田鱼、辣椒、烤烟、油茶等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剧团以戏为媒,借‘媒’新生,又开始着手汉寨乡村振兴侗戏的排练。”刘光焯说,汉寨戏班常常晚上排练,不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前来观看,还吸引了不少的外地游客前来观赏、学戏。他们正在利用贵州省级文物九龙山遗址、姜王营盘、姜王井、千年红豆杉等优势资源,加紧排练群众喜欢的侗戏《九龙山·姜应芳》,在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等节日演出,以戏为媒,同时推介汉寨稻田鱼、腌肉、酸辣椒等农特产品,让乡亲们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还吃上旅游饭!
借“媒”传播,杨柳侗戏班演出有了新订单
“呀-哈-哈-哈,想甘溪当年,房屋古旧、道路泥泞、门可罗雀;呔-呀-呀-呀,现如今,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甘溪脱胎换骨、游客如织。”在 “功夫村庄”甘溪侗寨,渡马镇杨柳村侗戏团演员,着实把甘溪侗寨在党的领导下,由落后变先进大夸特夸了一番。他们的表演既有京剧的神韵,又有侗戏的乡土味,配合“汉夹侗”的腔调,逗得全场观众前俯后仰。
“要想养活戏班,仅靠国家补贴还不够。”渡马镇杨柳村侗戏班团长周宗治说。戏班不仅唱古戏,还积极编排各种节目,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剧团编排的《苗侗儿女幸福长》《弯道取直谋振兴》《发展产业是根基》等侗戏,在各村各寨演出的同时,还在网络上刊播,浏览量达20多万人次,剧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农民日报》《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得到媒体报道,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以前找他们表演的都很少,一年外出演出仅有20多场,得到媒体报道后,情况不同了,四乡八寨的红白喜事都邀请他们去演出,本省天柱、黎平、榕江,湖南省会同、靖县等歌场节会,也发邀请函请他们去捧场。现在每年下乡演出达100多场,年收入达40多万元。“杨柳侗戏班借助媒体传播,有了新订单,我们可以安心唱侗戏了!”
天柱其他的侗戏班也一样,演员学会了侗戏线下、线上展示。活跃在苗乡侗寨的乡村振兴大舞台,让群众现场享受文艺盛宴的同时,还通过网络传播,让在外工作、经商、创业的游子,也欣赏到家乡的侗戏。党的惠民政策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也通过“侗戏+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
[链接]:
天柱有石洞汉寨、渡马龙盘腊树脚、凤城街道润松坝寨等戏班15个,其中侗戏班10个,阳戏班5个。演出的剧目有《定军山》《罗通扫北》《穆桂英挂帅》等190多出。2019年6月,天柱侗戏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