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宫廷美食的流传面世都与慈禧太后有关,这个“驴打滚”的小食也不例外。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吃厌了宫里的食物,想尝点新鲜玩意儿。于是御厨大大左思右想,决定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刚一做好,便有一个叫小驴儿的太监来到了御膳厨房,谁知这小驴儿一个不小心,把刚刚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装着黄豆面的盆里,这可急坏了御膳大厨,但此时再重新做又来不及,没办法,大厨只好硬着头皮将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这新玩意儿觉得味道还不错,就问大厨:“这东西叫什么呀?”大厨想了想,都是那个叫小驴儿的太监闯的祸,于是就跟慈禧太后说:“这叫‘驴打滚’。”从此,就有了“驴打滚”这道小吃。
——我个人认为这种由来应该是“蹭热度”来的,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应该知道,古代有“避讳”强制下人改名一说,还有一种改名就是下人“贱名,恐污了贵人耳朵”;在宫中还允许有人叫小驴儿吗?我是不大信的。
第二种由来:
传说乾隆皇帝平息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把新疆一个首领的妻子抢到宫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抢到北京后,日夜茶饭不思,乾隆急坏了,传旨给御膳房说:如果谁能做出香妃爱吃的东西,不但升官,还赏银千两。这一来御厨们大显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领,山珍海味、风味名吃,做了数千样但香妃连看也不看。
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营的人给香妃做家乡吃食送进宫。
话分两头说,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抢进宫后,也跋山涉水从新疆来到北京,藏身在白帽营里,想方设法打听香妃的下落。当他听说皇帝下旨让白帽营的人做一样好吃的东西送进宫去给香妃吃,觉得这是个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就做了一盘他家祖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香妃见到这江米团子,就会知道是她丈夫来了。
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于是就叫它驴打滚。宫女把驴打滚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见,睛睛一亮,知道丈夫来了,便强打精神,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乾隆听说香妃吃东西了,高兴地不得了。下旨让白帽营的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从此,艾买提就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来,驴打滚也就出了名。后来又流传到了民间。
——这可是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为啥写是个新疆人做出来的,估计还是蹭热度。
传说故事也就听一个乐,真正要说起来,估计就是做小吃的小贩起的名儿,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后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
这种豆面糕点,用江米粉、红豆沙、黄豆面做成,四舍五入算是糯食,比麻薯要更软糯(趁热吃),也没有麻薯那么腻,比糯米食更好消化;一口半个又好入口的小团子,难怪我们都爱了!
来北京的朋友别忘记尝一尝,不论是大馆子,还是街边小馆子,都买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