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荷风在歌唱

郭  敏 文/图

中国游客网:

龙之故里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云从,有一片美丽的水乡,荷塘、碧水与山林在蓝天下相互辉映,汉族和印苗、布依族相伴而居,在荷风中唱着心中的歌谣,将希望和梦想,挥洒成满天瑰丽的云彩。

与贵阳相距不远的哪嗙,却像深闺中的姑娘,让你见了再也难忘。难忘她美丽的荷塘山川、难忘她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难忘她热情淳朴的民风,更难忘她们热爱家乡、致力发展的执著。

从高枧把关分路,高速路变成了小路,越往里走,路越来越崎岖,两旁的景色也越来越秀丽。我们禁不住停下车来,欣赏美景。稻田边的山径结满野生刺梨,我采了一个黄橙橙的,小心地剥掉芒刺,尝了尝,新鲜的酸甜味儿便留在嘴里,流向心里。向导介绍,这两年,人们越发知道了“维C之王”的好处,特别是鲜榨刺梨汁随着加工工艺提高,更受到人们青睐。山坳里的刺梨基地,过几天果子成熟了,味道才美呢!随即,他又指着路边的大棚,骄傲地告诉我:里面什么蔬菜都有,而且都是绿色的。据《贵州农业志》记载,我们龙里县1943年开始试种豌豆尖,已有近6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湾滩河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种植的豌豆尖不仅品质好、产量大,且已经成为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全省的豌豆尖都以龙里作为指导价格,该县豌豆尖不仅畅销省内外,而且还远销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地区。

车行至山岭,只见茂密的山林之上,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是如此动人心魄,西藏的云天也不过如此。群山中碧绿澄澈的石板滩水库,勾勒出绮丽温婉的曲线,让人想起新疆的喀纳斯湖,那个被誉为东方小瑞士的地方。山林中泛黄的针叶树与绿色的阔叶林相互映衬,景色美得让人窒息。这里有没有水怪出没?听当地人说,曾经钓上来过30多斤的味美大鱼,那肉有一掌厚。现在虽然难遇这野生大鱼,但与水稻共生的稻花鱼,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一块块稻田中不仅有云影徜徉,还有一个一个黑色网纱搭起的小帐篷,一打听才知道,是专供稻花鱼在太阳当空的正午躲阴凉的。

来到石板滩村,热情的主人早已在高寨寨门口迎接。我们的目光马上被荷田边身着节日盛装的乡民吸引,吹着芦笙载歌载舞的他们,成为手执长枪短炮的摄影家的焦点。据说苗族在迁徙过程中为了不忘祖先,将大印绣在衣服背上,将长江黄河用不同的颜色镶嵌在裙摆边沿,印苗因此而得名。她们衣服上的古老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彩斑斓。欢快悠扬的芦笙曲中,靛蓝的百褶裙抡圆了,如荷叶一样生动地展开,激起了烈日下的沸点,也激起了我心中的浪花。层层叠叠翻飞的裙裾,不仅在人们脑海里延展着先民开疆拓土的艰辛,也述说着苗人不断追寻美好家园的愿景。她们左右交替的阔步留下了古苗人迁徙的足迹,亦展现了今天的印苗迈向新时代的步伐。布依姑娘们心中流淌出来的山歌,如清泉一样甘甜,她们粉红和白色相间的衣裳,与荷花一样淡雅清丽,楚楚动人。

艳阳下阔大高挑的荷叶亭亭如盖,刚结了莲蓬的荷花,像害羞的山里孩子一样躲在荷叶背后看我,仿佛还能听见他们叽叽喳喳的议论。年轻的乡领导说这片每年能产几千斤莲藕的荷塘,有着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哪嗙将围绕荷花产业园发展,不仅对莲子、藕粉等进行深加工,而且大力开发荷花观赏旅游产业链,打造民族特色的风情小镇,争取将贵阳的游客吸引来休闲度假。哪嗙只是百个民族村寨中的一个,讲起龙里水乡移民搬迁的感人事迹,龙里草原岳家军的传奇……他如数家珍。同行的书法家,应乡村振兴带头人的邀请,欣然写下了“龙里水乡稻花鱼”、“湾滩河豌豆尖”、“平寨香米”、“哪嗙藕粉”、“生态黄瓜”和“孔雀寨布依风情节”等带着露水、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特色招牌。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接地气的书法作品,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最质朴感人的诗与远方。

暖暖的荷风中,胖乎乎的蜜蜂,围着花蕊尽情享受着丰美的甜蜜。美丽的红蜻蜓却在碧绿的荷叶上,认真端详筑梦的蓝图,静静地憧憬着未来。碧玉般的荷叶盛着水晶一样的露珠,正午的光影,让荷茎弯曲的倒影与浮萍组成妙趣横生的迷人画卷。

目光越过宽阔的荷塘,半山腰上就是印苗的新村。一位苗族姑娘笑盈盈地说,你不会想到我们也会住这样的洋楼吧?!她还邀请我们去她家,看她精美、神奇的刺绣、蜡染作品。在屋里坐着的乡亲们也不拘束,就像在自己家一样喝着香醇回甘、韵味悠长的古树茶,吃着刚在地里摘来的新鲜向日葵。宽敞的客厅里,她们一针针一线线,将布钉在一起,形成一道道天然的褶皱,那五颜六色的花布与藏青的手织土布,形成了古朴瑰丽的图案。当抖开一条新百褶裙时,仿佛孔雀开屏,又像荷花盛开。她将裙子围在我身上,我能够感到起码有两三斤重,想到她们穿着厚重的衣服,戴着满身银饰,还要扎着绑腿在炎炎烈日下表演,真是辛苦。也正是辛苦的付出,这富足带来的幸福才最真切和珍惜!她说一条裙子能卖上千元,满脸洋溢着喜悦。她慷慨地选了手工绣片送我,只见本色土布上用深蓝、翠绿、玫红和金黄等彩色丝线,绣了五六种图案,近百朵花,就像变幻莫测的万花筒,看得我心花怒放。她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还不断创新,机绣图案的黑色土布上缀着金属装饰,放在相框里就是一幅神秘的图腾。

继续上行,就是高寨老寨子了。

六月六晒龙袍,苗族晾晒的衣物,在高天远山映衬下,就像五彩的经幡。我不仅领略了美丽的民族服饰,体验了推磨的乐趣,还观赏了老屋院里的祖传长发辫盘发。看着她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安详,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和谐与满足,令人羡慕不已。下山时,我发现老屋墙上很有特色的宣传漫画,形象而生动,充分体现了他们乐观、风趣的心境。不禁驻足观赏,当地人说:这不算什么,平坡村苗族将剪纸、刺绣、蜡染等手法融合到画中,将快乐的劳作、喜庆的节日、热闹的婚恋,以及丰收的场景,以大胆夸张的想象、绚丽的色彩和抽象的画风,渲染出丰富多彩的世界,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和“东方的马蒂斯”。去年还参加“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到北京去展览呢。说到去年,他们自豪地说,由于上下齐心,有效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守住人民生命安全防线,而且龙里抓住机遇,通过企业特派员制度,以及贵人服务等有力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发展物流产业和养老产业,迅速推动县域经济回暖复苏,全面提升了脱贫成效,成功跻身西部百强县行列。龙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融入贵阳都市圈迈出新的步伐……

我正听得出神,一阵欢快的歌声从不远处传来,循声而去……荷塘边古老的石桥下,流水潺潺,爱唱歌的长芽村河边寨布依女子,已唱起了热情的敬酒歌,客人们也来了兴致,对起歌来。有耳熟能详的《好花红》《情姐下河洗衣裳》,有鲜为人知的咕噜调,唱了山歌,唱民歌,最后还唱起了经典红歌,最具特色的是,根据现实素材唱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易地扶贫搬迁新貌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歌。《布依山歌颂党恩》唱道:“党的政策放光芒,修桥修路到我乡。农村建设环境美,日子越过越小康”;《节奏湾滩河》婉转动听:“泥巴土头冒尖尖,长出新芽打卷卷,弯腰只为掐颠颠,幸福就要挨边边。豌豆苗熟秋也透,好多好嫩好优秀,打汤火锅吃不够,山歌为它打节奏唉……”

依依杨柳摇曳着金色的夕阳,凉爽的晚风送来阵阵荷香。红玛瑙似的米酒醉了乡亲也醉了客人,对歌变成了合唱,大家齐声和着:“大田坝上荷花开,甜甜的米酒,香香的闻”。 唱得渴了,主人端来清甜的泉水,凉凉的杯壁上结满密密的水珠。客人们唱得情深意长,依依不舍。

金色的荷塘,更有那虫鸣蛙唱。一弯新月和一颗明亮的星,相依相伴,在这片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云从龙风从虎,万物永远向太阳!愿这诗意栖居的地方,永远回响着和谐美妙的歌唱!

作者简介:郭  敏   中共贵州省党史学会理事、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理事、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贵阳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副主任、贵阳市社科联常委、高级政工师。

责任编辑: 黄亚文

中国游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