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琼
中国游客网:
2021年贵州省散文学会一行在会长秦连渝和常务副会长伍秋明的带领下,到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开展“庆祝建党百年,重走红色之路”的采风活动,就是到大乌江来寻找当年红军抢渡大乌江的足迹,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丰碑。我们到达大乌江镇,受到了余庆县宣传部部长、余庆县文联主席及大乌江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的热忱接待并开展了座谈交流会,同行的艺术家和作家向大乌江镇捐赠了书画作品和著作。
乌江廻龙场渡口
我们参观了“突破乌江纪念园”的陈列馆及强渡乌江遗址廻龙场渡口。只见纪念园广场上高高屹立着的一座雄伟的“突破乌江”的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一群红军战士和一个当地老百姓在奋力划着竹筏帮助红军抢渡乌江的雕像,最上面站立着一个吹着胜利军号是战士,神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兴奋。
在廻龙场渡口纪念园的现场讲解员,用录音机配合现场激情的演讲了,红军第一团团长杨得志,在1935年1月2日天还下着雨的早上,带领先遣团的战士们奋力赶到廻龙场渡口,就听到对面响起了枪声等艰苦抢渡乌江的情景,让我们感慨万千、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了1935年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贵州省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廻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八团万式炯部,成功渡过了乌江。1月2日9时“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入夜后,四团再次强渡乌江,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第五团、第六团,强渡乌江成功。
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军委纵队及五军团顺利通过浮桥渡过乌江。左纵队三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至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天险(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素有“天险”之称)敌军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红军胜利度过了乌江挺进遵义,为召开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迴龙场渡口是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原貌的渡口。
少共国际师
大乌江镇凉风中学“少共国际师”,是当年小红军们到凉风中学的借驻地,张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少共国际师”是由一群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小红军也称“红小鬼”,他们为革命时期的战斗和革命胜利期间,做出了不少的牺牲和贡献。现在凉风中学的全体师生们为了更好传承和纪念“少共国际师”红色革命精神,整个凉风中学的全体师生们都成了这段历史的传承人和宣讲人。
凉风中学不光在学校修建了“少共国际师”的陈列馆,还修建了当年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四渡赤水和炮台的校内场景地,并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生肖小菜园,让学生们在课间学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德育教育场地,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政治思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并且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
大乌江红渡村
在大乌江镇的红渡村,年轻的驻村书记“周子婷”,给我们介绍了红渡村的基本情况,四年前她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红渡村,成为这里的驻村书记,还是一个学生小妹妹,现在已经带领乡亲们,把当年贫困落后的红渡村,建设成了现在的红色旅游小康文化村,其中的艰辛和努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观完红渡村“抢渡乌江廻龙场战斗指挥部旧址”,我们还聆听了武文华老伯讲述了她的母亲方再连,在1935年1月一下子看到家里来了那么多红军,自己的父母又不在家就被吓得大哭的情景。他外公方红清原本是躲起来的,但是看到红军给女儿擦眼泪,红军还给他家砍柴,买红薯时又给了他们那么多钱,就觉得红军根本就不是国民党宣传的“到老百姓家中乱抢、乱拿老百姓东西的人”。
后来在红军给他们宣讲了共产党是为老百姓革命的,战争胜利了还会给老百姓分田土。所以老百姓就信任红军是好人,听说红军要“抢渡乌江”没有船和过江的竹筏。他们就动员乡亲们砍竹子,连自家的楼板和门板都拆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扎竹笩,大冬天下着冻雨,天又黑还不能照亮怕暴露了目标被敌人发现,只能打着树皮做成的小火把,一步一停的将竹笩抬到大乌江边,红军才得以顺利的渡过了乌江进入遵义,才有了“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
如今的大乌江不但在红色革命文化上传承发扬光大了,而且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努力奋进的革命精神,在余庆县委及大乌江镇的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大乌江镇不断创造出美丽、宜居、富裕的观光新农村和红色文化传承的新风貌。
“因荷而美、以和为贵”正好体现了大乌江人,依循千年晴耕雨读的古训,种植干净而又灵魂的谷粒,“石印有机大米”就是一粒有灵魂的大米,喝“余庆苦丁”享健康人生。
红渡村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项目也是省级示范基地,我们本次采风的驻地,就在“余庆坊.红渡”民宿里,窗外是苍翠欲滴的青山绿水和摄影家的天堂“红渡梯田”,随处可见旅居农家小院,光看标牌上的名称:“春心居”“夏荷居”“秋白居”“冬瑞居”“红渡坊”等就觉得是一个诗情画意的神仙居,还有观看对面“红渡梯田”的“风调、雨顺轩”观景台及“赏荷轩”也是文人墨客和游客们的最爱。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人们对舌尖上的美食和健康饮食的追求都是孜孜不倦而又垂涎欲滴的,在余庆大乌江来岂有不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余庆剔骨鸭”,“石印有机大米”“余庆苦丁茶”等当地的特色食品,也是游客们畅销的产品。
大乌江镇建镇于1999年1月,位于余庆县中部,地处乌江黄金水道和国道243线的交汇处,镇域面积258平方千米,辖7村2社区243个村民组11090户34883人,其中7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4户2535人,2018年实现全部贫困村出列,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2020年,镇党委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几年来,大乌江镇始终坚持红色传承,奋力推动绿色发展,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相互促进,走生态强镇、产业增收的发展道路,建成了“突破乌江纪念园”“突破乌江培训学院”。他们围绕红色教育、红色治理、红色服务的主旋律,使之成为集缅怀纪念、宣教展示、现场教学、情景体验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大乌江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乌江人不断努力奋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他们实现了第一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现在正朝着第二个一百年伟大目标不断前进行。(备注:部分图片、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李建琼 贵州省散文学会理事、 贵州省诗人协会理事、贵州省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散文发表于各种刊物之中,出版了《我的图文美志》与文友合著散文集《高原山花》《高原春天》
责任编辑: 黄亚文 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