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谷,美丽的遇见

●文/冉光艳(贵州毕节)

盛夏,机缘巧合。迎着朝阳,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织金官寨。一路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峡谷峭壁,浑然天成。

我们慕名来到了一个叫“溶谷”的苗寨,这里群山环抱,房屋错落有致,环境整洁自然。当我们走进一家名为“溶谷洞穴客栈”的农家小院时,眼前石木相映成趣,耳畔是蝉鸣鸟语,鼻息有草木芬芳,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花盆很独特,喀斯特地貌的石头群里有很多溶槽,溶槽被主人依其形态各异的造型打造成袅娜多姿,妙趣横生的盆景,更有一棵树从一个大孔洞里长出来,树干的粗壮已与孔洞紧紧相依,枝干郁郁葱葱,像似给这巨型花盆撑起的一把绿伞,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东方插花鼻祖袁宏道所云“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看来这家主人很有审美智慧,“因材造境,道法自然”。美就这么简单! 据说这个寨子以前的名字叫做“大槽口”,后来改为“溶谷”,“溶谷”苗语的谐音为“漂亮”之意。我想,溶谷一名也许还融汇了织金溶洞和乌江大峡谷的地貌特点,真是地美名实。

落座后,店家为我们端来刚出锅的新苞谷,说是自己种的,让我们尝尝鲜!我们迫不及待地大啃起来,新苞谷软糯香甜,回味清鲜,算是我此生吃过的最香苞谷。接着主人家陆续端来地道的农家菜肴:织金八步豆干、荞凉粉、乌江鱼、腊肉炒折尔根、瓜豆汤、腌烧茄子辣椒……每一道菜都透着新鲜的灵气儿,惹馋了眼睛,点燃了味蕾,让人不禁大快朵颐。我想就算是神仙来了,也会恋上这人间烟火美味吧!

饭毕,店家夫妻热情询问我们饭菜可口否?我好奇地问女主人这苞谷为何这么甜,是加了糖煮的吗?女主人说她栽种的苞谷的确不同平常,那是因为她不用化肥而用最原生态的农家肥,虽然累一点,但是成熟的苞谷特别的香糯甜,所有吃过的人都会买很多打包带走。她觉得,“务农需用心,庄稼不欺人”。

谈话间感觉店家夫妻不像普通的农家人,详谈才知晓这夫妻俩是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回乡创业,有幸得到织金文旅集团对苗寨的倾力帮扶与打造。当说到国家、文旅集团和父母亲人时,夫妻俩都是满满的感恩和爱。用女主人朱言的话说就是:“我们苗家人最重情义,政府及文旅集团扶持我们,我们就要用心建设好家园,孝敬好老人,教育好孩子,带着乡亲们种好良心地,做善良人,挣安心钱……”

细看朱言,只见她身着青底蜡染的苗族服饰,清秀里透着淳朴,又有着现代女性的知性温婉。她的小女儿身着美丽的蜡染刺绣服饰,匀称的身材,黝黑的圆脸蛋,微笑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十分令人喜欢。小姑娘自豪地对我们说她的衣服是妈妈亲手做的。她妈妈一有时间就会带着她一起画蜡染布做漂亮的东西。朱言告诉我们,她们是苗族支系“歪梳苗”。世代相传的蜡染、刺绣,技艺精湛,因为服饰中蜡染的纹样细如发丝,婉转精致,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这蜡染技艺还上过央视。仔细端详,发现这些蜡染表现题材丰富多彩,有蝴蝶纹、鸟纹、龙凤纹、鱼虫纹、牛纹、星辰山川纹,花草植物以及铜鼓纹、螺旋纹等等形式多样,想象力丰富,构成巧妙的纹样装点在服饰的领口后背、衣袖裙摆……服饰里还有苗族的文化和世代迁徙的故事。比如裙摆上的图案表达了那是苗族先民在迁徙中遇到的险山峻岭、江河湖泊……鸟鱼、蝴蝶,动植物往往在图案中相依相融,表达的是她们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心动不如行动!在朱言的带领下,我们体验了织金蜡染的绘制过程。一方白布,一块石蜡,一把蜡刀,一点烛光就开启了民间美术实践课。朱言气定神闲,笔锋流畅,而初学的我们行笔笨拙,歪歪扭扭……看来的确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苗族人的染织技艺之美是代代相传,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的。

在众多的蜡染制品中,我对一本蜡染笔记本爱不释手,青色的土布映衬着白色的植物蜡染纹样,简洁而质朴。朱言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定要将它赠予我,我再三推辞,未果。给她报酬,不收,说这个作品与我有缘!我满怀欣喜地收下了这礼物,觉得这件礼物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品,这不是价格价值的问题,而是这份真诚,这份良善,这份温暖,确实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无价!

幸福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到了临别时,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这淳朴神奇的村寨,将所见所闻的一切美好打包装进记忆中。关于溶谷苗寨,还有很多很多美好的遇见,留给未来……
2022年 夏

前排身穿黑色衣服者为文中女主人朱言

朱言给孩子们传承苗族文化一一蜡染

作者介绍:

冉光艳,女,1975年生.毕业于贵州省民族学院美术学专业,现任毕节一中美术学科高级教师,贵州省女美术家协会会员,毕节市美术教育学会理事,毕节市美术协会理事,七星关区美协会员。多次获展省、市、区各类赛事,在绘画与美术教育方面颇有心得。代表作品有《高原母亲》《云上花开》《陌上》《鸟语花香》《唤归》《南山雪》《祈春》等……

中国游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