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风景区

娲皇宫是我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被誉为“华夏祖庙”。

娲皇宫是一处古人类遗址,女娲信仰和祭祀活动在这里已经延续了一万多年。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持续保护和建设,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荣膺4A级国家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同年4月,娲皇宫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为涉县赢得了“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殊荣;同时,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在涉县挂牌成立;2008年获得《河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的称号,2013年4月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华夏祖庙’娲皇宫位于涉县城西12公里的凤凰山山腰,依山就势,匠心独运,涵摄山川之钟秀,汇集古建之精华,其主要建筑位于峭壁之上,悬空而置,为河北省古建十大奇观之列,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娲皇宫从汉代开始建庙立像,现存建筑以北齐和明清时期为主,计有房屋135间,历代碑刻75通。整个古建群分为山上和山下两部分,中间以台阶式盘道相连,由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娲皇宫四组古建组成。娲皇宫为代表性建筑,由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楼、鼓楼、山门、牌坊、皮疡庙等古建组成,最具韵味和风采。三阁楼紧傍悬崖,通高23米,从下往上依次为:“清虚”“造化”“补天”,以九根铁索将楼体索于崖壁,游客盈楼时,楼体晃动,铁索作响,素有“活楼”、“吊庙”之美称。


古建筑中尤以北齐摩崖刻经和石窟最为珍贵,北齐摩崖刻经共有6部,共刻经文137400余字,分五处刻于崖壁之上和石窟之内,“银钩铁画,天下绝奇”,是我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堪称稀世之艺术珍品,为娲皇宫古迹之精髓,也是我国佛教早期典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我国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书法镌刻演变历史有着重大意义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壁经群”。2003年7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名录。


女娲是上古时期中华民族以为伟大的女性英雄,位居三皇五帝之首。据《太昊记》记载:“女娲起于承筐之山,都于中皇之山,葬于凤陵则此”。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娲皇阁就位于中皇山腰,至今仍保留原始人类生活的洞穴。

依托娲皇宫,女娲文化在涉县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无论是凄婉的爱情故事,还是悲壮的英雄赞歌,大到朝代更替,小到生儿育女,在涉县处处都能感觉到女娲的存在。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女娲神话也是如此。将女娲神话逐一整理发现,女娲一生有五大功德: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置婚姻,合夫妻;创笙簧,制礼乐;教耕稼,佑万民。就是说她曾:创造原始历法,确立阴阳观念,制定婚姻制度,开创风俗礼乐,推广畜牧农耕。女娲身兼数职,责任重大,为的都是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所以人们不远万里来到此地,大多都是为了家族续香火,父母添福寿,子女谋前程,久而久之,娲皇宫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敬母圣地,延嗣之所”。

在女娲信仰的影响下,人们始终秉承着“尊祖敬天”的传统美德。


在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纪念祖先的方式祭祀女娲,延续到现在成为一年一度的三月庙会。庙会从阴历三月初一开始到十五,历时十五天。2006年涉县的“女娲祭奠”活动被列为首批国际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推动女娲文化顺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从2003年起,在保留民间祭祀活动的基础上,涉县连续举办了四届女娲文化节和十届公祭女娲大典。借助国际盛会,彪炳根祖文化,增强民族合力,凝聚海内外华人,相约娲皇故里,传承华夏文明,与时俱进,共创伟业。

中国游客网